• 加入收藏  设为首页
归乡路

归乡路第十一課:唯识心法是净化灵性最佳法门

时间:2014/4/27 4:11:54   作者:崇心人文科技   来源:歡賢華夏   阅读:610   评论:0
内容摘要:唯识心法是净化灵性最佳法门

唯识观念以十二因缘为基础

 

唯心所识的观念,是佛家宝典中的精华,也是破除心念意识迷障的最佳利器。真佛心宗、懿敕崇心堂整系列的大道天书,即是以「唯识心法」及「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」的精义为基础。上苍于末法时期明订:任何修仙、修佛、修菩萨之人,必须将唯识观念建立于自己的心性中,作为在人世间行持大乘菩萨道的基础。

 

先由唯识的「万法唯心,万殊唯物」,了知往昔累积的含因与垢识形成的过程,方能懂得如何在此世改造自己的含因本质,脱离三界的轮回。有些修行人期待于殁度后能进入弥勒净土世界来钻研唯识,这样的想法可能会落空,因为弥勒净土并非每一个修子都能进入其中,只有那些修为功夫已达到相当境界者,才能进入弥勒内院继续修习。上苍在崇心道场下化大道系列天书,目的就是要将弥勒内院的教材,尤其是唯识理论,提前下化于人世间。

 

唯识理论从「起心动念」为出发点,因为任何人皆无法脱离心念意识的作用,否则人世间的一切作为皆难以开展。心念意识在人世间,可通过十二因缘的组合,将种种因缘相系维持,因此十二因缘又是唯识观念的基础。经由十二因缘的促成,才有六道轮回的接续。每次的轮回,会增加垢秽的累积,在第八意识内储藏、待缘,进而促成因缘和合与相关的行为,成为个人的经验与积习。不论好的与不好的积习,都会逐渐形成固定模式,成为个人的惯性与秉性。六道轮回并非由外境所主导,而是内境灵性自我的演绎,是自己的选择。欲上求,欲下坠、是好、是坏,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所行所为而定。

 

十二因缘的「逆观法」是「老死、生、有、取、爱欲、受、触、六入、名色、识、行、无明」的串连。唯识行径以人类的「老死」作为基础,因为在「老死」之后方能再有「生」。之后必须以「有」之存在,方能达至于「取」的走向,然而「取」必须有「爱欲」才会有行动力量。「爱欲」之后即是「受」,在接纳某些人、事或物之后,方能有「触」的感觉。

 

由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「六入」可起动「触」,亦可将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等有形色相,成就于「六入」本身,也就是:眼观色、耳听声、鼻闻香、舌尝味、身动触、意念法,进而入于第七识末那识的思惟转换,产生「识种」,再经由末那识的传导与分判作用,入于第八识阿赖耶识作储藏。随后所发展出的「行」动,以及本身是否会遭逢「无明」来阻挡,则是无法了知。

 

十二因缘的「顺观法」是「无明、行、识、名色、六入、触、受、爱欲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」,可用来帮助修持者破除「无明」的迷思、生出智慧以断绝烦恼。有了「无明」之后,即生出种种烦恼,然后就有「行」之动作,而「行」必须透过「识」的转换,然而「识」又须通过第六意识接收,才能起法界一切「名色」的作用,也即是指实在的现象,之后将意识经由「六入」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的集合,加上意念的发号施令,以及观察理解的过程,方能有「触」觉而产生感「受」。

 

因感「受」而生出「爱欲」,才会向外攀缘。攀缘是将自己所喜欢之人、事或物来珍惜或追求,并将自己厌恶的对象抛弃,即形成「爱欲」的贪求「取」向,通过「取」之过程,方能有据为己「有」。在「有」之过程中所种下的业因,就会生出来世的果报与种种事物,此即是「生」之存在。一切的事务与物品放久了,即成老古董,最后必然入于灭亡的结局,这就是「老死」。

 

 

眼耳鼻舌身五识是与外界接触的管道

 

人生必须透过人体之前五识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之启动,方能有所作为。此五识由眼观色、耳听声、鼻闻香、舌尝味、身感触作为前导,方能转入意念之本识中,进而启动善恶因缘的开展。眼观色为第一识,将所观影像传至大脑,经由大脑思考后,指挥其他相关之官能。人必须经过眼睛的视觉,来分辨自己的喜好与所恶。因此一切因缘必须透过眼睛的观视,方能有进一步的行动,否则即难以开展外缘。古训要求人们「非礼勿视」,因为眼之功用可以造福,亦可造罪,必要将眼观用于正当之处,避免观看邪色。

 

耳可闻声,在人的身体具有接收的功能。一般而言,人在生活中,都喜欢听悦耳的声音,也喜好听到别人给予自己称赞与美言,不喜欢听到针对自己的批评与指责。所以,耳听声可促成人生因缘的接收,这是成就善恶因缘的第二个开端。耳若常听闻善良之音,将不良诱因摒弃,可以改变不良的灵性种因。因此修行人应多听闻、多接收善德知识来充实个己,才能利己又利他人。

 

鼻具有嗅觉功能,可辨别香气或臭气。鼻之好坏,能决定人之一生,因鼻在人之相貌上,正是主导人一生福禄寿考的关键。鼻荫是前世累积福德而形成,与此世的努力无关。鼻正且丰,必能聚财。鼻具有通气之功用,若鼻受阻塞,思考能力即会变差。鼻在入鲍鱼之肆长久之后,会不闻其臭;同理,入芝兰之室长久之后,也会不闻其香。这是因为被长久熏染的缘故,此点宛如宗教的教化,刚入道门之时,满心欢愉,热心腾腾,一段时间后,就生出懒散的心态,原本的初心与热心即逐渐消失了。

 

口之能言,以舌之动为主导。因此一切祸福皆可出于舌之启动与闭阻之中。舌能尝万味,亦能以言语教化众生。舌能讲好话,亦能说恶语,好坏全在乎人之一念。由于口舌之启动,方能造就善恶因缘。舌能分辨酸、甜、苦、辣,品尝美食,但人类应该减少杀生而多用素食,这是上苍的期盼。众生切勿以口舌之利,而逞一时之快,伤害他人。口业之造成,仅在于一念之间,善恶即由此作分判。若能减少口业之造罪,必能给予自己成就的机会。恶口恶言会造成祸从口出,将自己推下万丈深渊。

 

口舌之利,应该用来利益自己与大众。能以利己利他之言词,广渡众生回归,才是大乘菩萨的行为。在人生数十寒暑中,若能以无碍的辩才代天宣化,渡化众生,必能造就口德。多讲好话,多行好事,多行功德,必能成就自己,也能成就众生,如此即是远离不良因缘之第一步。

 

人生必须透过身体行动,方有成就因缘的机会。仙佛开示说,身体生来有缺陷的人,多半是因为前世中有所亏欠,才会在今世有不健全之躯体。但面对一切的不幸,无须怨叹,因为命运是可以改变的,而自己的命运是在自己的手中。若能把握今世努力修持,未来即会转入佳境。现今身障者拜科技文明之赐,比往昔更具有福报,而不用再生存于阴暗的角落,受人冷落与嘲讽,因此心智慧比较乐观开朗。

 

身触之本能,是要众生以有用之身躯,在数十寒暑中造就人生圆满的因缘,也就是以此身躯作为人生之根本,藉假修真,回复真我之本来,彰显真如佛性。人生如同蜡烛,理应燃烧自己,照亮别人,才是生命的本质。

 

 

第六识形成意念开启人生之外缘

 

人类众生的本性,皆是如如不动的,本心都是善良纯真的,由于尘世中的熏染,才使得垢识一层层往八识田中堆积而不自知。若能经由唯识观念,知道蒙垢是如何形成的,才能懂得清除垢识的方法,将灵性回复原始的纯洁本质,也就是善良的初心与赤子之心。

 

人的身体经过五尘境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再由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之体验,传至意念中。经由意识传至心灵(大脑)作分判,由念之起动再往外输送,这即是人身接触外尘境的过程。然而,人的意念常常是难以捉摸的,这是因为心猿意马向外奔驰的缘故。

 

心念即是意念,念识是人身的第六识,也是心之外围,可分别何事能结缘,何事不能结缘。人若不在外尘境上攀缘,就无法成就善恶因缘与果报。在内尘境上,需要由心性中作改造,才能达成灵性中含因的转变。

 

念识将自己的所见、所想、所思、所虑加以组合整理后,发号施令于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而有所行动。眼所观、耳所听、鼻所闻、舌所尝、身所接触之相互关连,可以促成一连串事务的起迄,导致因缘和合的促成。人之心念,若不经由教育与教化来改变,很难禁得起外界的诱惑。面对外界的诱惑,必须由心念分判是否要接收或不接收,只有在心念接收之后,才能开创因缘。

 

在第六识上,意识之传导在于人之心,若不经由第七识末那识的分判,必难以传至思想的枢纽第八识心王而对外境之事务采取行动。人的起心动念,正是一切事物的开端,宗教修子若不从起心动念下手改造自己,不论如何修持,也绝不可能有好的成果。

 

 

起心动念中可以改造自己的命运

 

在起心动念中,可以成就万物因缘的造化,因此起心动念是每个人生命中极为重要的一环。若无起心又无动念,就无法形成事务的开展。人类因为有思考能力,才能造就众生的福泽,亦可破坏众生的福泽,两者形成相差极大的结果。若能在起心动念中,先断除不良的种子因,就不会造恶业,往后即不会遭受恶殃来磨。

 

人的心念能帮助自己成仙成佛,亦能种下坠落地狱的种子,累世以来的因果与轮回,都是因为起心动念而引发。念发初始,若能导正而行,必可在未来结成善果。恶念初动之时,心虽已发动,但因尚未成,果也未结,若能于此时立刻将恶念熄灭,不使发芽,就可避免种下恶因,也不会于下一世形成恶果。这就是所谓的「不怕念起,只怕灭迟」。遵照此一方法,修持必能有成就。

 

修身第一要件必须从念正做起,若无念正做基础,所思则罔,所行则殆,必然会产生恶果。念正必能心善,再加上力行,就能有一股善气充身,纵有灾祸降临,仙佛见之也会护佑而改变祸殃,化险为夷。

 

人之心念不可妄动,因为一念动三千大千世界皆知。必要心正、言正、身正、行正,这些就是儒家所要求的四正。念正必要下一番功夫,须靠禅定之功力将心猿意马栓住。起心动念若能将源头把持住,勿让自己有不好的念头与分别心,就不会种下业因而牵引业果。

 

心能主宰人之行为,此心与念同属一体,起心动念之初,先种下善念的种子,再发出利益众生的善行,人生必会有美好的未来。修持者必须经常扶持善念,才能有长远不断的美好因缘,成就无上的法喜。以此法喜加强善德之驱使,可以让修持者在今生与来世于善德因缘中成就,不会再遭受恶殃。

 

人生在世,若只图利益自己而损害他人,恶行将会成为业因,等到时机成熟之时,恶果必须由自己承受。众生皆因心念转动而形成业愆,善恶之报如影随形,行善作恶皆因自己的心念而来。

 

菩萨畏因,众生畏果。修持者若能学习菩萨的作法,在含因之初动上自我改造,即可摆脱因果业障之牵缠。所以,防因之道必须在因尚未形成之前,把因来断除,如能在含因的改造上,不受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及五蕴的牵缠,更不入于末那识的分判及阿赖耶识的储藏,这才是断除含因、改变恶果、转而成就福缘善果的最佳方法。

 

人生的现世正是含因的改造界,欲达到改造的目标,必要在当下觉醒,采取行动,不能等待下一世,因为下一世若有幸再得人身时,又有入胎之迷,未必能听闻真理大道,也未必能遇到善知识来接引。

 

在清除第八识中的垢识后,若能继续守住每一个起心动念,不再将新的不良含因种植于八识田内,如此即可无债一身轻,永远不再受因果业力干扰。

 

 

慎防末那识之分判功能形成分别心与我执

 

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前五识,透过根尘接触,入于第六识「意识」之接收,再传至第七识「末那识」作分判,最后再入于第八识「阿赖耶识」予以储藏,未来遇到因缘和合之时,这些含藏于内的种子因,就会开展外缘。

 

前五识为外境尘识,第六识起为心内境识。内境之蒙垢是难以用阻绝外境之染尘来加以清洗的,必要在心之内境上,先明白为人处世之根本,再加上具体的作为,才能于内境将染垢清除,进而传于外,将外境染尘消除。

 

外境之染尘,进入第六识(大脑)念识中作思考时,若没有第七末那识之分判,即难以成就任何因缘。末那识亦称阿陀那识,仅在今生中所思所用而已,因为无法超脱心性之纠缠,所以也是「烦恼根」。人若不经由烦恼之染尘,就无菩提之显现。

 

因有第七识末那识分判功能的传导,才能将信息输入第八识阿赖耶识予以储藏。然而,修持者应保持谦虚的心,慎防末那识形成分别心而产生我执及贪、瞋、痴、傲慢与疑惑等不良习气与烦恼障,并应以开放的胸襟追求真理大道,学习各种有益身心成长的技能,等到智慧成熟以后,又能代天宣化,导引众生一同回归,如此必能化除业障的牵缠,改造灵性中的含因,脱离轮回之束缚。

 

从唯识着手的修持,是以根尘前五识的观察成为经验,进而转化为「成所作智」,入于第六识意与念识的起头,再转识成智,化为「妙观察智」,能将外境之不良诱因摒除,再入于第七识末那识的分判作用。如能守中道,以平等心对待所有人、事、物,即可将第七识转化为「平等性智」。

 

修持者必须切记以平等心对待所有众生与事物。众生都是平等的,不论富贵贫贱,每个人的本灵及本识皆是平等的,只是现世的福报有差异而已。众生的佛性也是平等的,人世间所有的宗教与修持也都是平等的。各人选择的宗教信仰与修持方法,只是基于自己的价值认定而已。

 

 

净化阿赖耶识方能彰显真如佛性

 

从末那识入于第八识阿赖耶识中作储藏,将以往堆积而成的垢识转化,变成「大圆镜智」,即是指本心如来,此一如如不动之本心,正是如来藏之前导。第八识的储藏功能,与当今时代IC微晶体收录信息的功能类似,遇到适当的时空因缘时,必能成就外缘、显现因果。良善的种子能帮助自己成就无上菩提;恶的种子可以让人坠入地狱道、饿鬼道或畜道。

 

只有在第八意识彻底净化之后,才能进入如来藏的无垢清净识,也就是第九识庵摩罗识,成就道业果实,彰显佛性真如。世人常言「三心两意」,一心所指的是意念识的思考,二心是末那识的分判,三心则是指阿赖耶识的接收与储藏。

 

每一件事皆会入于阿赖耶识的储藏,但却不会入于第九识庵摩罗识中。人的第九识是真如佛性,修持者若是仅入于大圆镜智,仍难以真正了脱轮回,跳脱三界的束缚,必须将第八识净化、进入第九识庵摩罗识,也叫做无垢识,才能彰显佛性而成就「法界体性智」。   

 

欲达至第九识以彰显真如佛性,必须经过一段长时间的修持,否则若仅在口头上谈修持,而无实际行动,等于知而不行,仍会被我执、我见、我慢、我痴、我爱等无形障碍束缚了自己,不可能脱离轮回。欲彰显真如佛性,必要精进修持,用心于般若大智慧之提升,经由人世间种种的历练与考磨,方能促成因缘,达到真正开悟的境界。

 

人生须通过五尘境的体验,才有经验的累积。不论酸、甜、苦、辣,所有的经验都是自己刻骨铭心的体悟。由经验中累积知识,方能形成智慧,由渐悟中达至顿悟,彰显自己的真如佛性。

 

本灵必要能入于庵摩罗识,成就法界体性智,才能达至圆满的境界,因此众生必须通过自我的检验与自我的改造,达成自我的圆满,于满圆中成就自己,了脱自己,这种体证需要深奥的功夫才能达到。

 

若不通过自我的检定与自我的内省功夫,仅靠外在的功德或是外在的因缘,是不可能自觉的。自觉者是了悟的众生,能了悟自己,就能了悟万物。能了悟万物,即能了悟天地。能了悟天地,必能了悟宇宙演化的过程。天地与宇宙是同一心,天地万物与众生也是同一心。修持者能否真正自我自觉内省,必须由自我在现世中的所作所为来作分别。

 

自觉的过程,若不能达至觉满而至满圆之时,是不能真正的如来又如去。真如佛性是无垢、清净而无为的,必须落实于生活中,经由外尘境之净染过程,才能开展智慧之本质。人生经由各种横逆与困厄的考磨,方能增长菩提智能。烦恼中有菩提种子,可以成就智慧的开展。若不经由烦恼,又如何会有了悟?烦恼与菩提两者,其实是一体之两面。因此才会说:「烦恼即菩提」。

 

 

利用唯识观念于日常生活中清除垢识

 

修持者应将唯识观念建立于心性中,并落实于日常生活,由慈悲喜舍中,行使大乘菩萨行,经由六度万行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的修持,达至菩萨的位阶,如此才能作自己的主人。否则,若像凡夫俗子一般,一直被心性、心魔、心佛、心本的变化干扰,必然无法将真如佛性呈现于第九识庵摩罗识中。

 

能行持大乘菩萨行的人,方能进入莲花佛国净土世界,登上金品莲台的位阶,但是在修持过程中,必须以唯识理论作为基础,将过去所累积的不良含因改造。经由阿赖耶识的静虑与净滤,把不良的灵性种因沉淀、弃除,才能让善德种子与善德因缘成长,等到八识田彻底净化后,即能进入第九识,成就真如佛性的彰显。

 

以唯识观为基础的修持,是净化第八识内灵性种因的最佳方法。不论修持任何法门,如果不能净化阿赖耶识中的垢识,必难以归返极乐世界、无极理天或虚空天界,因为垢识会将灵性蒙蔽,使灵体变得沉重而无法回归。人世间若不能利用唯识观念作为主要修持方法,纵使再高深的大德者,也无法将垢识清除。只有在净化阿赖耶识中的垢识之后,才能进入庵摩罗识,彰显真如佛性。庵摩罗识是成仙作佛之本,修持者必须有丰盈的善功辅助内果与心德,才能使佛性彰显。

 

 

灵性的清静与洁净同样重要

 

细心观察所有的圣神、仙佛与菩萨,可以发现,祂们都具有一些相同的灵性质量:诸天仙佛都很清净,也很清静,因此修持者可以从其中得到一个启示:对于想要上升超越者而言,灵性的清静与净化同样重要。

 

心即是性,心若静不下来,心念意识将会如同天马行空,奔腾万里之遥。一个心念的起动,瞬间可在人的八识田系统内,出现了九千次生灭。若要止住妄念,必须将心猿静止,将意马驯服。

 

心念意识可以左右人的思想观念,这也是让人成就或堕落的主要原因。人类众生欲成就仙佛、菩萨,只须将心念意识作一番转换而已。同样的,入于魔性与魔境之中,也是因心念意识主导而成。心灵的定静与清净,即是「静虑」与「净滤」的功夫,修持者必须在源头上切实做好把关的工作。

 

所有的修持者,都必须懂得将佛性彰显、将魔性化除的方法,这就是所有修持者的功课。佛性与魔性正是一体的两面,必须通过「静虑」与「净滤」的修持过程,方能将阿赖耶识中的垢识化除,防止魔性成长。只有在灵性恢复原本的清澈与纯净之后,才能有成就的天机,不论在任何宗教皆是如此。

 

众生每日在人世间一切的因缘组合,不论是非、对错、正反、阴阳,都会全部纳入阿赖耶识中予以储藏。道家也有类似的说法,认为每位众生,都受到自己体内的「三尸神」所督管。人类众生每日的所言所行以及每一个起心动念,都会被自己体内的三尸神,忠实地记录下来,就如同当今人类世界所云IC微晶体的功能。

 

静虑与净滤的目的,是为了将每日所见所思、所言所行作一番清理。在静虑与净滤的过程中,应将好的思想与念头照章全收,将不良的全部弃除,这就是儒家所倡导的「每日三省吾身」。

 

若能将第八意识净化,即可进入第九识庵摩罗识的真如自我,也就是如来藏中,成就「法界体性智」,使自我真如,如来又如去,永不退转,不受业因及福报所影响,至此境界,已不是享福报,而是能转福报,已非断业因,而是能转业因及业障。

 

把第九意识庵摩罗识作一统合、经过静虑与净滤之后,可以再往更深层推演,逐次进入第十至第十三识的每一个过程,这四个阶段正是佛果的金品莲台位阶,至此早已超越了九品莲台的层次。

 

只有在进入第十至第十三识的「微微识」之后,才能达至绝对的、真我如是的一体境界。欲从第九识入于第十识的「微微初识」中,必要能具足无穷的福德与无穷的智慧。由微微初识,再入于第十一识的「微微次识」,是把仙佛的境界,达至永不退转的境地,如此才能真正摆脱轮回。

 

 

道家的三魂七魄观念可与唯识观相辅相成

 

道家的三魂七魄观念,正是可以与佛家的唯识观念相辅相成,用来帮助众修子改造、成长,将魂魄经由净滤与静虑的过程而得到净化,可于当下此世脱离轮回,回归无极仙乡,或者超越至更上层的天界。

 

三魂即是主魂、生魂与觉魂。主魂是灵魂的本体,正是佛家所说的第八意识,即阿赖耶识,也就是有些人所称的「心王」。第八识主要的功能是收纳、记录累世中所有的经验、记忆与各种信息,它并非一般所称的自性、本性或佛性。人的第九识庵摩罗识才是真如自性,庵摩罗识也叫做「如来藏」或「清静识」。

 

生魂负责吸收养分,给予生生不息的生命原动力,在人体中主掌生长系统。人体所有的免疫系统及修补功能,皆由生魂主导。觉魂主导人体的感觉神经系统,可感知风寒雨露,也可将眼、耳、鼻、舌与触觉所接收的信息,传送至主魂,分门别类储藏,或是作思考判断,从大脑传达指令,对外界的情况作出必要的反应。

 

三魂总称为灵魂,功能如同磁铁一般,能吸纳、排斥,也能发射电波,传播信息,可透过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前五识,入于第六识心念意识,再经由第七识末那识的传输与判别,进入第八意识,当下即可作出接纳或排斥的反应,这是灵魂的作用,也是所有因果的总收纳。

 

人在起一心时就启动生魂,一心是负责思考的念识,也就是第六识。起二心时就启动觉魂;二心即是第七识末那识,具有传导的功能,并能分判事务的是非与善恶。对外在的事物是否接纳或排斥,是觉魂的作用,若没有觉魂,就不会有任何起心动念,更无任何的因缘和合。人的觉魂与生魂仅是此世有用而已,在亡故后最长可存在六十年,之后就会消散,但是主魂(灵魂)是永远不灭的。

 

人在起三心时会启动主魂。主魂就是具有分门别类,储藏作用的第八识阿赖耶识。道家的说法认为,人的灵魂必受三尸神督管,三尸神即是生魂、觉魂、灵魂的显现。一个人每日所思、所听、所见以及自己的所有作为,全都由三尸神详实记载于灵魂中,遇缘受因,遇因而成果。凡尘的众生每位皆是如此,绝没有任何一位可以例外。

 

灵魂的功用,如同现今的录像设备,能将所有曾触及的信息,不论是非、好坏、对错、善恶,全部收纳、储藏,等到未来因缘和合成熟之时,就会一一显现出来。灵魂中所含藏的业因,是不会因时空改变而抹灭的,一位修持者未来的命运是否出生为人,或坠入冥府,或上升天界成为仙佛,皆取决于灵魂中的含因。一个人若不能改变灵性中含藏的不良业因种子,他的灵魂会不断跟随业因轮回于六道之中。

 

魂与魄不同,魂喜欢安静,魄则是好动而难以静止的,喜欢向外攀缘,也喜欢争斗,因此经常会造孽,召来种种横逆与挫折,让魂难以招架,甚至入于难以转圜的境地。然而,若没有魄来通过自己的喜好与性向引动七情六欲,导引一切事务,又难有改造与创进的动力,所以魄才是让自己能向上提升或向下坠落的因本。

 

根据道家的说法,人类在睡梦中,常会由魄引动向外探寻前世、累世或今生的种种因缘,而且经常在吉凶未卜之前即有梦示征兆。

 

魄可细分为七种:尸狗、伏尸、雀阴、吞贼、蜚毒、除秽以及臭师。一般而言,(一)尸狗好吃;(二)伏尸好穿;(三)雀阴好淫;(四)吞贼好赌;(五)蜚毒好惹祸;(六)除秽喜贪;(七)臭师则是好管一切杂事。尸狗在七魄中是主要的原动力;伏尸同尸狗相互成长,也是向外的动源,雀阴是主导眼观色的作用,具有好斗的特性,此三者都经由大脑中枢神经来发号施令。吞贼的功能是尝取万味;蜚毒负责过滤、消化与消毒。除秽能将身体内外的不良气息来净化、完消;臭师是肺部的吸收与排除功能。

 

魄体需要通过宗教的熏习过程来给予教化,才能化除其中的秉性,恢复清新。人类众生不应排斥魄,或视其为不良之灵气,应该以魄来引动魂,作为彰真如显佛性的方法。若能将魄净化,会比魂的净化更胜一筹。所有的圣神、仙佛、菩萨都是在修持的过程中将魄体净化,将魄来升华,否则任凭外功或内果十分可观,也难以上升与超越。

 

净化魄最有效的方法,就是守住自己的起心动念,让自己少思、清心、寡欲,并多累积阴骘。心念若动之时,心中只有正念与善念,未动时则归于无念,也就是不思善、不思恶、正与默时的纯一状态。


标签:唯识十二因缘净化 
相关评论
天音传真作品

大道真佛心宗教会 2015 版权所有 info@holyheart.org.tw

地址ADD:台灣省桃園縣八德市茄苳路 725 巷 79 號  電話TEL:+886 (0)3 378 8755